Monday, January 17, 2022

A friendly introduction about CNN

This is so simple but so complicated at the same time. It's amazing what creative ways have to figure all of this out!



Wednesday, December 29, 2021

ML and CUDA

It's been long time that I haven't updated blogs in this space. 

Recently, I finally understood what is the idea behind machine learning and what is CPU acceleration and why CUDA is so pop.

ML, in fact, ML is just to use calculus (matrices mainly) to make questions that lead too many solutions into some question that the final resul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 by probability problem + calculus. (e.g. how to identify a number in picture, this can analogized as how to make a complex matric that to check each single pixel value and formulize a formula so to say "modeling" to predict if new input can be predicted as wel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RPHiqF2bSs)

GPU acceleration, as ML in fact is just some very complex calculus operation, and for computer, calculus operation can be treated as quite a mount of arithmetical operations, of which, this is just fits into GPU scope. GPU is designed for very strong arithmetical operation but very weak on system control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UqkOAU84bA&t=879s)

Tensorflow or any ML framework, as data scientists or ML Engineers do not really care about how the "model" is trained by computer, therefore CUDA is not visible directly for ML engineer, the integration is done by Tensor flow (https://www.tensorflow.org/install/gpu). And for more detailed optimization, needs to be customized by different in-house system engineer for that.







Tuesday, January 10, 2017

微信小程序开发的技术原理

写在前面
微信小程序使用了前端技术栈 JavaScript/WXML/WXSS。但和常规的前端开发又有一些区别:
  • JavaScript: 微信小程序的 JavaScript 运行环境即不是 Browser 也不是 Node.js。它运行在微信 App 的上下文中,不能操作 Browser context 下的 DOM,也不能通过 Node.js 相关接口访问操作系统 API。所以,严格意义来讲,微信小程序并不是 Html5,虽然开发过程和用到的技术栈和 Html5 是相通的。
  • WXML: 作为微信小程序的展示层,并不是使用 Html,而是自己发明的基于 XML 语法的描述。
  • WXSS: 用来修饰展示层的样式。官方的描述是 “ WXSS (WeiXin Style Sheets) 是一套样式语言,用于描述 WXML 的组件样式。WXSS 用来决定 WXML 的组件应该怎么显示。” “我们的 WXSS 具有 CSS 大部分特性...我们对 CSS 进行了扩充以及修改。”基于 CSS2 还是 CSS3?大部分是哪些部分?是否支持 CSS3 里的动画?不得而知。
在微信小程序官方文档上,有下面这段话:
微信小程序运行在三端:iOS、Android 和 用于调试的开发者工具
  • 在 iOS 上,小程序的 javascript 代码是运行在 JavaScriptCore 中
  • 在 Android 上,小程序的 javascript 代码是通过 X5 内核来解析
  • 在 开发工具上, 小程序的 javascript 代码是运行在 nwjs(chrome内核) 中
我们先从开发工具谈起。
开发工具
小程序的 javascript 代码运行在 nwjs 中。nwjs 是什么鬼呢?官方介绍是这样写的:
NW.js (previously known as node-webkit) lets you call all Node.js modules directly from DOM and enables a new way of writing applications with all Web technologies.
nwjs 合并 Browser 和 Node.js 的运行时,可以使用前端开发技术来开发跨平台的应用程序。借助 Node.js 访问操作系统原生 API 的能力,可以开发中跨平台的应用程序。微信小程序开发工具就是使用 nwjs 开发的。如果你是 Mac 用户,进入目录 /Applications/wechatwebdevtools.app/Contents/Resources/app.nw/app 可以看到开发工具的实现代码,当然代码是经过混淆的。网上流行的破解版本开发工具原理上就是修改这里面的代码。
与此类似的,一个更火的项目是 Electron,由 GitHub 推出的,它也是把 Browser 和 Node.js 结合,用来开发跨平台的应用程序。程序员们应该听说过 Atom 这个编辑器界的后起之秀。包括微软拥抱开源社区的编辑器 vscode 也是使用 Electron 开发的。
Electron vs nwjs
这两个平台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微信选择 nwjs 呢?我们不妨猜一猜。
从技术角度来讲:
  • 应用程序入口不同:Electron 入口是一个 javascript 脚本,脚本里要自己负责创建浏览器窗口,加载 html 页面。而 nwjs 的入口就是一个 html 页面,框架自己会创建浏览器窗口来显示这个 html 页面。
  • Node.js 集成方式不同:Electron 直接使用 Node.js 的共享库,不需要修改 Chromium 代码。而 nwjs 为了集成 Node.js ,需要修改 Chromium 代码,以便在浏览器里能通过 Node.js 访问系统原生 API。
  • Multi-Context: nwjs 有多个上下文,一个是浏览器的上下文,用来访问 Browser 相关 API,比如操作 DOM ,另外一个是 Node 上下文,用来访问操作系统 API。Electron 没有使用多个上下文,对开发者更友好。
从应用角度来讲:
  • 打包后的文件大小:Electron 打包后文件会比 nwjs 小不少。一个 18M 的程序,使用 Electron 打包后是 117M,而使用 nwjs 打包后的程序是 220M。微信小程序开发工具打包后是 219M (v0.10.102800)。没有亲测,评价来源参考文档。
  • 代码保护:Electron 只支持代码混淆来保护,而 nwjs 把核心代码放在 V8 引擎里,不但可以保护代码,还可以提高执行效率。
  • 开源社区活跃度:Electron 应该是完胜的。看看使用 Electron 构建的应用程序就知道了。而据说 nwjs 的开发文档有些都没有及时更新。
  • 应用程序启动时间:Electron 会稍微快一点。没有亲测,评价来源参考文档。
从这个分析猜测,微信选择 nwjs 的原因可能是出于代码保护。毕竟开发工具可以上传小程序,有些接口和数据需要比较严密的保护。哪位大牛可以挖挖看哪些代码被保护起来了。
真机运行环境
下面内容完全是猜测的,如有言中,实属运气。
微信小程序的运行环境应该更类似 ReactNative 之类,而不是纯 Html5。两者最大的不同在于,ReactNative 的界面是由原生控件渲染出来的,而 Html5 的界面是由浏览器内核渲染出来的。两者在性能上有较大的差异,感兴趣的可以参阅我的另外一篇文章《跨平台 App 开发技术方案汇总》。
原理上,小程序是如何在微信 App 里运行的呢?
  • 微信 App 里包含 javascript 运行引擎。
  • 微信 App 里包含了 WXML/WXSS 处理引擎,最终会把界面翻译成系统原生的控件,并展示出来。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和原生 App 性能相当的用户体验。
我们来意淫一下小程序加载运行的过程:
  • 用户点击打开一个小程序
  • 微信 App 从微信服务器下载这个小程序
  • 分析 app.json 得到应用程序的配置信息(导航栏,窗口样式,包含的页面列表等)
  • 加载并运行 app.js
  • 加载并显示在 app.json 里配置的第一个页面
这个只是从开发者眼中看到的一个简化版的过程,实际过程应该比这要复杂得多,涉及到浏览器线程(就是运行我们的逻辑层代码 app.js 等的线程)和 AppService 线程之间的交互。从官方网站上的一个图片可以看出端倪:
生命周期
至于微信 App 是如何与小程序的逻辑层 javascript 交互的呢?可以简单地归纳如下:
JavaScript 是脚本语言,可以在运行时解释并执行。微信 App 里包含了一个 JavaScript 引擎,由它来负责执行逻辑层的 JavaScript 代码。那么 JavaScript 调用的小程序相关 API 怎么实现的呢?答案是最终会被翻译成实现在微信 App 里的原生接口。比如开发者调用 wx.getLocation(OBJECT) 获取当前地理位置,微信 App 里的 JavaScript 引擎在执行这个代码时,会去调用微信 App 里实现的原生接口来获取地理位置坐标。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我之前推荐过的一篇文章《React Native 从入门到原理》。文章分析的虽然是 ReactNative,但实际上原理是相通的。
总结
微信小程序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做设备适配,只要微信能运行,小程序就能运行。小程序虽然是一个封闭形态下的前端开发技术,但借助微信的巨大影响力,几乎所有人都在往里面冲。微信小程序太火了,内测火,公测更火。内测刚出来,就有人用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商城,并开源。感叹一下:你的热情,就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
总结
微信小程序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做设备适配,只要微信能运行,小程序就能运行。小程序虽然是一个封闭形态下的前端开发技术,但借助微信的巨大影响力,几乎所有人都在往里面冲。微信小程序太火了,内测火,公测更火。内测刚出来,就有人用微信小程序实现了商城,并开源。感叹一下:你的热情,就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
作为开发者,提几个不足:
  1. 不支持从 node_modules 中加载模块。这样无形中就把 npm 排除在外了。从开发生态角度,这个应该是微信小程序下一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吧。
  2. 开发工具自带的代码编辑器还是太简陋了。不知道为什么微信要重复发明轮子。理论上,给流行的代码编辑器 (sublime/atom/vscode etc.) 开发个插件。然后用户直接到小程序后台上传提交审核就好了。程序员是挑剔到近乎偏执的物种,代码编辑器又是程序员时刻打交道的工具,要做好实属不易。

Monday, October 3, 2016

Linux 进程状态浅析

众所周知,现在的分时操作系统能够在一个CPU上运行多个程序,让这些程序表面上看起来是在同时运行的。linux就是这样的一个操作系统。

在linux系统中,每个被运行的程序实例对应一个或多个进程。linux内核需要对这些进程进行管理,以使它们在系统中“同时”运行。linux内核对进程的这种管理分两个方面:进程状态管理,和进程调度。本文主要介绍进程状态管理,进程调度见《linux进程调度浅析》。

进程状态

在linux下,通过ps命令我们能够查看到系统中存在的进程,以及它们的状态:
R(TASK_RUNNING),可执行状态。

只有在该状态的进程才可能在CPU上运行。而同一时刻可能有多个进程处于可执行状态,这些进程的task_struct结构(进程控制块)被放入对应CPU的可执行队列中(一个进程最多只能出现在一个CPU的可执行队列中)。进程调度器的任务就是从各个CPU的可执行队列中分别选择一个进程在该CPU上运行。

只要可执行队列不为空,其对应的CPU就不能偷懒,就要执行其中某个进程。一般称此时的CPU“忙碌”。对应的,CPU“空闲”就是指其对应的可执行队列为空,以致于CPU无事可做。

有人问,为什么死循环程序会导致CPU占用高呢?因为死循环程序基本上总是处于TASK_RUNNING状态(进程处于可执行队列中)。除非一些非常极端情况(比如系统内存严重紧缺,导致进程的某些需要使用的页面被换出,并且在页面需要换入时又无法分配到内存……),否则这个进程不会睡眠。所以CPU的可执行队列总是不为空(至少有这么个进程存在),CPU也就不会“空闲”。
很多操作系统教科书将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定义为RUNNING状态、而将可执行但是尚未被调度执行的进程定义为READY状态,这两种状态在linux下统一为 TASK_RUNNING状态。

S(TASK_INTERRUPTIBLE),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处于这个状态的进程因为等待某某事件的发生(比如等待socket连接、等待信号量),而被挂起。这些进程的task_struct结构被放入对应事件的等待队列中。当这些事件发生时(由外部中断触发、或由其他进程触发),对应的等待队列中的一个或多个进程将被唤醒。

通过ps命令我们会看到,一般情况下,进程列表中的绝大多数进程都处于TASK_INTERRUPTIBLE状态(除非机器的负载很高)。毕竟CPU就这么一两个,进程动辄几十上百个,如果不是绝大多数进程都在睡眠,CPU又怎么响应得过来。

D(TASK_UNINTERRUPTIBLE),不可中断的睡眠状态。

与TASK_INTERRUPTIBLE状态类似,进程处于睡眠状态,但是此刻进程是不可中断的。不可中断,指的并不是CPU不响应外部硬件的中断,而是指进程不响应异步信号。

绝大多数情况下,进程处在睡眠状态时,总是应该能够响应异步信号的。否则你将惊奇的发现,kill -9竟然杀不死一个正在睡眠的进程了(TASK_INTERRUPTIBLE状态)!于是我们也很好理解,为什么ps命令看到的进程几乎不会出现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而总是TASK_INTERRUPTIBLE状态。

而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内核的某些处理流程是不能被打断的。如果响应异步信号,程序的执行流程中就会被插入一段用于处理异步信号的流程(这个插入的流程可能只存在于内核态,也可能延伸到用户态),于是原有的流程就被中断了(参见《linux异步信号handle浅析》)。

在进程对某些硬件进行操作时(比如进程调用read系统调用对某个设备文件进行读操作,而read系统调用最终执行到对应设备驱动的代码,并与对应的物理设备进行交互),可能需要使用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对进程进行保护,以避免进程与设备交互的过程被打断,造成设备陷入不可控的状态。(比如read系统调用触发了一次磁盘到用户空间的内存的DMA,如果DMA进行过程中,进程由于响应信号而退出了,那么DMA正在访问的内存可能就要被释放了。)这种情况下的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总是非常短暂的,通过ps命令基本上不可能捕捉到。

linux系统中也存在容易捕捉的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执行vfork系统调用后,父进程将进入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直到子进程调用exit或exec(参见《神奇的vfork》)。

通过下面的代码就能得到处于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的进程:

#include
void main() {
if (!vfork()) sleep(100);
}

编译运行,然后ps一下:

kouu@kouu-one:~/test$ ps -ax | grep a.out
4371 pts/0      D+       0:00 ./a.out
4372 pts/0      S+       0:00 ./a.out
4374 pts/1      S+       0:00 grep a.out

然后我们可以试验一下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的威力。不管kill还是kill -9,这个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的父进程依然屹立不倒。

T(TASK_STOPPED or TASK_TRACED),暂停状态或跟踪状态:

向进程发送一个SIGSTOP信号,它就会因响应该信号而进入TASK_STOPPED状态(除非该进程本身处于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而不响应信号)。(SIGSTOP与SIGKILL信号一样,是非常强制的。不允许用户进程通过signal系列的系统调用重新设置对应的信号处理函数。)

向进程发送一个SIGCONT信号,可以让其从TASK_STOPPED状态恢复到TASK_RUNNING状态。

当进程正在被跟踪时,它处于TASK_TRACED这个特殊的状态。“正在被跟踪”指的是进程暂停下来,等待跟踪它的进程对它进行操作。比如在gdb中对被跟踪的进程下一个断点,进程在断点处停下来的时候就处于TASK_TRACED状态。而在其他时候,被跟踪的进程还是处于前面提到的那些状态。

对于进程本身来说,TASK_STOPPED和TASK_TRACED状态很类似,都是表示进程暂停下来。

而TASK_TRACED状态相当于在TASK_STOPPED之上多了一层保护,处于TASK_TRACED状态的进程不能响应SIGCONT信号而被唤醒。只能等到调试进程通过ptrace系统调用执行PTRACE_CONT、PTRACE_DETACH等操作(通过ptrace系统调用的参数指定操作),或调试进程退出,被调试的进程才能恢复TASK_RUNNING状态。

Z(TASK_DEAD – EXIT_ZOMBIE),退出状态,进程成为僵尸进程。

进程在退出的过程中,处于TASK_DEAD状态。

在这个退出过程中,进程占有的所有资源将被回收,除了task_struct结构(以及少数资源)以外。于是进程就只剩下task_struct这么个空壳,故称为僵尸。
之所以保留task_struct,是因为task_struct里面保存了进程的退出码、以及一些统计信息。而其父进程很可能会关心这些信息。比如在shell中,$?变量就保存了最后一个退出的前台进程的退出码,而这个退出码往往被作为if语句的判断条件。

当然,内核也可以将这些信息保存在别的地方,而将task_struct结构释放掉,以节省一些空间。但是使用task_struct结构更为方便,因为在内核中已经建立了从pid到task_struct查找关系,还有进程间的父子关系。释放掉task_struct,则需要建立一些新的数据结构,以便让父进程找到它的子进程的退出信息。

父进程可以通过wait系列的系统调用(如wait4、waitid)来等待某个或某些子进程的退出,并获取它的退出信息。然后wait系列的系统调用会顺便将子进程的尸体(task_struct)也释放掉。

子进程在退出的过程中,内核会给其父进程发送一个信号,通知父进程来“收尸”。这个信号默认是SIGCHLD,但是在通过clone系统调用创建子进程时,可以设置这个信号。

通过下面的代码能够制造一个EXIT_ZOMBIE状态的进程:

#include
void main() {
if (fork())
while(1) sleep(100);
}

编译运行,然后ps一下:

kouu@kouu-one:~/test$ ps -ax | grep a.out
10410 pts/0      S+       0:00 ./a.out
10411 pts/0      Z+       0:00 [a.out]
10413 pts/1      S+       0:00 grep a.out

只要父进程不退出,这个僵尸状态的子进程就一直存在。那么如果父进程退出了呢,谁又来给子进程“收尸”?

当进程退出的时候,会将它的所有子进程都托管给别的进程(使之成为别的进程的子进程)。托管给谁呢?可能是退出进程所在进程组的下一个进程(如果存在的话),或者是1号进程。所以每个进程、每时每刻都有父进程存在。除非它是1号进程。

1号进程,pid为1的进程,又称init进程。

linux系统启动后,第一个被创建的用户态进程就是init进程。它有两项使命:

1、执行系统初始化脚本,创建一系列的进程(它们都是init进程的子孙);
2、在一个死循环中等待其子进程的退出事件,并调用waitid系统调用来完成“收尸”工作;

init进程不会被暂停、也不会被杀死(这是由内核来保证的)。它在等待子进程退出的过程中处于TASK_INTERRUPTIBLE状态,“收尸”过程中则处于TASK_RUNNING状态。

X(TASK_DEAD – EXIT_DEAD),退出状态,进程即将被销毁。

而进程在退出过程中也可能不会保留它的task_struct。比如这个进程是多线程程序中被detach过的进程(进程?线程?参见《linux线程浅析》)。或者父进程通过设置SIGCHLD信号的handler为SIG_IGN,显式的忽略了SIGCHLD信号。(这是posix的规定,尽管子进程的退出信号可以被设置为SIGCHLD以外的其他信号。)

此时,进程将被置于EXIT_DEAD退出状态,这意味着接下来的代码立即就会将该进程彻底释放。所以EXIT_DEAD状态是非常短暂的,几乎不可能通过ps命令捕捉到。

进程的初始状态

进程是通过fork系列的系统调用(fork、clone、vfork)来创建的,内核(或内核模块)也可以通过kernel_thread函数创建内核进程。这些创建子进程的函数本质上都完成了相同的功能——将调用进程复制一份,得到子进程。(可以通过选项参数来决定各种资源是共享、还是私有。)

那么既然调用进程处于TASK_RUNNING状态(否则,它若不是正在运行,又怎么进行调用?),则子进程默认也处于TASK_RUNNING状态。

另外,在系统调用clone和内核函数kernel_thread也接受CLONE_STOPPED选项,从而将子进程的初始状态置为 TASK_STOPPED。

进程状态变迁

进程自创建以后,状态可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直到进程退出。而尽管进程状态有好几种,但是进程状态的变迁却只有两个方向——从TASK_RUNNING状态变为非TASK_RUNNING状态、或者从非TASK_RUNNING状态变为TASK_RUNNING状态。也就是说,如果给一个TASK_INTERRUPTIBLE状态的进程发送SIGKILL信号,这个进程将先被唤醒(进入TASK_RUNNING状态),然后再响应SIGKILL信号而退出(变为TASK_DEAD状态)。并不会从TASK_INTERRUPTIBLE状态直接退出。

进程从非TASK_RUNNING状态变为TASK_RUNNING状态,是由别的进程(也可能是中断处理程序)执行唤醒操作来实现的。执行唤醒的进程设置被唤醒进程的状态为TASK_RUNNING,然后将其task_struct结构加入到某个CPU的可执行队列中。于是被唤醒的进程将有机会被调度执行。

而进程从TASK_RUNNING状态变为非TASK_RUNNING状态,则有两种途径:

1、响应信号而进入TASK_STOPED状态、或TASK_DEAD状态;
2、执行系统调用主动进入TASK_INTERRUPTIBLE状态(如nanosleep系统调用)、或TASK_DEAD状态(如exit系统调用);或由于执行系统调用需要的资源得不到满足,而进入TASK_INTERRUPTIBLE状态或TASK_UNINTERRUPTIBLE状态(如select系统调用)。

显然,这两种情况都只能发生在进程正在CPU上执行的情况下。